1. Why
相比于过去,现代人获取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但人摄取知识的速度却不会突然提高。这就是社会的发展速度快过了人类本身进化的速度。
刚上大学时,我常常恐惧于自己的无知。虽然应试教育也已经给我装备了一个基本的世界观,但我还是恐惧于未知,我到底需要知道什么,我目前知道了什么,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对我来说都是未知。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像无头苍蝇一般,在网上搜一些细碎的知识来看,给自己一点点心理的安慰,但看的越多,越是疑惑知识之间的关系。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一个考试周,从那时起,我学会了怎么快速领略知识的骨架。那时我正在准备模电的考试,平时没有认真学,当我想要从头回顾一遍模电知识时,真的无从下手。不知怎么的,那时的我脑海中突然回忆起高中时读过的一本书《如何读一本书》,里面讲到对于成体系的知识,看目录可以快速掌握知识的演进和作者的思路。于是我就看着模电的目录(那本书好像还是授课老师自己编的),把目录看了一遍。不得不说,从目录里确实是能一窥作者的逻辑,作为一个老手是如何思考这个领域的知识。读完目录之后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激励了我之后读了越来越多的书。
从那个考试周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在图书馆去找书看。图书馆的书是有专门的分类方法,某一类的书都在一块,所以我就漫无目的地在某一个区域游荡,看到感兴趣的书名就拿下来,看看目录、看看作者,然后把书拿着,再去找下一本书,直到自己抱不下为止。
那段时间确实读了很多书(有一个学期甚至是全校借书最多之人),有的只看了目录,有的仔细看了,做了笔记。最后隐隐有一种大道至简之感,不同领域的书籍的开始都是各不相同,但最后的结尾似乎都朝着一个方向在前进,这个方向就是“人”。工程、科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军事等等知识,都是为了人而存在,说得更直接一点,那就是满足人的欲望。
2. More
从那之后,我阅读的频率下降了。一是因为到了大三,专业课变多,课业压力变大;二是到了玉泉,破旧的图书馆实在是藏书了了;三是在领略了那么多领域的知识后,心中的不安也慢慢缓解了。
不过最近,这些不安又隐隐出现。当有时间思考人生,就能明白自己所知道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这样的我们所做的人生选择真的合理吗。因此我想系统的梳理人所掌握的知识脉络。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知识的密度分布、外延以及关系。目的也很简单,除了在大学,很少有机会给人长达半年、一年的时间来掌握一个方向的知识。我所希望的,是通过知识脉络的建立,未来能在短时间内,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论,快速地进入某领域。
具体怎么做,目前的计划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