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动机
机器人不仅是一门有趣的综合学科, 更是对社会有着巨大影响力的高效工具. 在学习技术与理论之余, 我觉得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这类模仿人类的技术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影响也是我们应该要关注的.
我觉得问题本质是技术的发展速度超前了人类的发展水平. 理想情况应该是机器完成大部分重复劳动, 包括体力和脑力上的, 而人类则从事更加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以及追求个人理想.
然而现实情况是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 不同种类不同形态不同目的的机器人都在迅速丰富, 从面向生产的工业机器人, 到面向服务的服务机器人, 还有面向简单脑力活动的机器学习,机器视觉等. 各个国家也都有推动机器人发展的规划, 比如中国的2025, 德国的工业4.0, 都是在加快机器人的实际应用. 但目前的人类发展教育水平远远不足, 大部分人依然从事的是简单重复的工作.
比如说, 自动化的流水线会对普通工人有哪些影响? 如果所有的简单重复劳动都被机器人所取代, 那缺少一技之长的人应该如何应对? 一个人缺少足够的知识去完成更加高层次的工作, 那么他将无法养活自己与家人? 似乎在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之前这类人的生活需要就成了一个值得考虑的伦理问题, 那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这样的矛盾下, 我们是否应该继续落实机器人技术? 如果要落实, 那么失业者要怎么办呢.
2. 1 他山之石
以下内容总结于Nils J. Nilson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loyment and Income
2.1. 1.1 常见观点
一正一反
- 机器人技术就像其他的工程学科如电子电力/控制工程/机械工程一样虽然消灭了一些岗位但同时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比如将现有的一些操作自动化), 并且大大提高人类的效率. 但是也要注意由机器人所创造的财富成果要合适地分配给需要财富的人(存疑), 这样才能促进消费和市场
- 举例: 发达国家用机器更多, 失业率比落后国家更低
- 一项研究(Levin and Rumberger) 表明技术发展其实带来的是工作难度的降低, 比如编程的工作难度相较以前是降低的
- 作者对这种观点表示悲观, 他认为机器人技术没有那么大的潜力
- 机器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即使机器人创造了一些岗位, 这些岗位的工作也能够被机器人所完成. 除此之外, 历史表明每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失业率曲线的整体上移
某样工作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主要是由经济/政治/社会决定的
- 经济上来说, 主要的考量就是人工与机器完成同样的工作哪一个更加便宜
- 相比以前的机器来说, 机器人(泛人工智能)技术不算很贵, 未来也会更加便宜
- 根据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法则, 企业会同时使用两种劳动力. 但是这样如何保证工人的工资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Simon, 1977)的模型表明, 引入高效的机器会引起实际工资会上涨
- 社会上来说, 我们要考虑到某一个时代的人, 让他们有一些实际的工作可以去做. 虽然很多工作是不必要的, 但是为了一些人能够养活自己, 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必要(对于社会来说)的工作岗位. 这些岗位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
- 人类在社会中既是生产者, 也是消费者
- 对于消费来说, 人作为消费的最终对象, 随着时间/技术/宣传的不同, 需求实际上也是有着很多变化的, 比如有的东西之前很重要, 像钢铁, 但如果发明了新型塑料材料可以代替钢铁, 那么原来的钢铁需求就消失了. Vice versa. 但也要考虑到人类的需求是有极限的
- 对于生产来说, 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包含了人力/资本/物质材料. 对于企业来说, 人力成本要减少的, 随着技术发展, 这样的趋势也是无法避免的. 这种趋势已经在(美国)农业中得到体现
- 我们应该多创造一些”不能被自动化”的行业, 比如说护理, 教育, 婚姻咨询等. 但总体来看, 能够防止自动化的还是还是不够多
2.2. 1.2 为啥要避免失业
上面的讨论都是在围绕着就业和失业来展开的,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失业呢? 主要是有以下两点担忧
财富分配. 没有收入, 人们将没有工作来获取收入, 但是物质确实丰富的, 如何分配物质财富? 这样的困境就好像”所有人都在天堂中挨饿”. 可能的解决办法
憨憨:阻止技术发展? No way, 总有国家会采用技术的
简单的实现: 创造没必要的工作.
社会主意好: 转移支付. 涉及到公平
未曾设想过的道路: 人人都是资本家. 大家都从资本投资中获取收入, 扩大所有制, 鼓励创建新企业, 禁止家庭资本聚集(不太懂).
这样的方式会对人类已经形成的文化造成剧烈冲击
很有意思的想法, 值得思考
- 人类的心理需求. 人类要在空闲时间做些什么, 什么样的工作能给人带来像工作一样的成就感和回报? 工作除了能给人们带来收入, 还能让人感受到满足, 获得认同感, 成长与学习的机会(当然这些也可以从其他的地方获得)
2.3. 1.3 干嘛要讨论这个问题
有人认为机器取代人类还为时尚早, 我们不需要现在就讨论这个问题. 但是有以下一些理由让我们应该现在就思考
- 技术的发展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下一个时间节点可能比想象中的早
- 如果讨论清楚, 我们就不需要在发展技术上有所迟疑
- 社会的转变是缓慢的, 我们需要几代人的迭代来换成各个方面的变化
- 对于已经收到影响的行业, 现在开始讨论能够减轻压力(舆论?)
3. 2 我的想法
Nilsson的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 可能在那个年代,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确实加速发生的, 但站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回望过去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 似乎在理论基础研究上并没有特别大的进步, 更多的是其他行业(芯片/机械/驱动器/传感器等)的进步推动了这方面的发展, 人工智能本身的研究也更多的属于灌水. 设想的强人工智能(能让我们思考生命本质的强)似乎还是遥遥无期.
经过思考, 我觉得我之前的对于人类就业问题的担忧可能是不存在的. 机器人领域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对缓慢的, 并没有那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世界生产格局的技术出现. 所以在那种技术到来之前, 人类会逐渐适应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出现, 由于成本的原因, 人工成本会逐渐降低, 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口会逐渐减少. 社会上会(应该)出现新的培训行业, 引导人们从事更加创造性的工作. 这个渐进式的演变我认为会是比较平缓的, 当然这个平缓也是相对的. 相对于过去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变换依然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另外方面的担忧增加了, 那就是技术发展的不均衡的问题, 世界上不是只有发达国家,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与领先的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由于应用技术而导致的效率还会进一步拉大差距. 我感觉如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虽然高, 但是在政治上, 民族上, 隔阂却在越来越重. 我觉得要让领先者主动将技术分享给落后者显然是不可能的, 世界大同终究只是一个梦罢了.
Nilsson的文章还讨论到了机器人技术极大发展后的设想, 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涉及到了很多人类社会中的根本问题, 包括公平/人权/人类关系等, 之后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