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读「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组织学研究」

1. 绪论

作者多年来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解读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近几年,他不满足于数据与量化研究, 开始转向田野研究, 希望获得更加真实的情况.

学术研究的意义不在发现和批评荒谬,而在发掘和解释荒谬背后的逻辑

–黄仁宇

研究的方法:

  • 理论, 提供了视角和分析工具

作者一直选取组织研究学的方法, 因为他比较拿手, 而且可以提供独特的角度

  • 比较, 启发我们在不同文化与社会中的特色, 所以研究得益于其他社会背景下的研究成果

2. 1 导论: 制度逻辑

问题的提出:

  • 为什么中国文明生存时间很久
  • 为什么中国文明存在长期停滞徘徊的经历
  • 为什么中国社会近几十年突然迸发巨大活力

假设: 当代中国的一些政治现象可能存在着稳定共享的制度逻辑, 这些现象包括

  • 宏观上: 中央和地方关系, 运动式的治理整顿, 政治教育运动, 法律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发展举步维艰
  • 微观上: 主要是基层的问题, 比如政策执行中的不利, 变通与共谋

研究角度与方法:

  • 角度: 组织学研究
  • 方法: 从微观着眼, 近距离的田野观察

基本思路:

  1. 中国政体的突出特点: 一统体制

存在矛盾: 一统体制和有效治理, 中央管辖权和地方治理区间的紧张与不兼容. 矛盾无法解决, 只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1. 体制的维系机制: 官僚体制, 一统观念制度

但是在当代中国, 这些体制受到了多重挑战(官僚组织不堪重负, 一统制观念受到多元社会的碰撞挑战), 所以有一些现象产生, 是对挑战的应对

  1. 虽然这些机制缓和了矛盾, 但是衍生了其他后果
  • 集权和放权\名与实\失控纠偏地摇摆
  • 制度逻辑限制了制度创新

2.1. 国家治理的深刻矛盾

国家治理的两个线索(这里的国家指国家政权而不是民族)

  • 中央与地方权利
  • 国家与民众间关系

中国长久以来是一统制, 矛盾体现在中央统辖权与地方治理权之间

  • 统辖权: 推行政策意图, 资源与人事安排

集中程度越高, 就相应程度上削弱地方治理权

  • 有效治理: 基层政府解决实际问题

有效的治理能力意味着治理权的扩张

既然存在这样的矛盾, 那么是怎么维系的呢

  • 官僚组织制度, 确保中央与地方步调一致
  • 中性意义, 作为一种特有的组织形式, 通过专业化人员和正式规章制度来贯彻落实自上而下的政策指令
  • 中国官僚的制度核心是人事安排和资源调配
  • 单一的组织制度形式无法单独有效实施一统体制的权利, 所以需要观念制度
  • 观念制度, 等级结构与文化认同, 共享价值
  • 认同和顺从中央权威
  • 历史上, 儒教文化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因小农生产方式的同构性而获得长期稳定基础
  • 当代, 马列主义, 通过思想教育来维系

维系的效果例子: 计划生育

  • 直接效果明显
  • 成功原因:
  • 建立了庞大的计生官僚
  • 中央采取激励机制
  • 大规模宣传教育
  • 代价:
  • 行政成本, 人力资源, 社会动员, 政府注意力

第一单元: 国家治理逻辑的制度分析

3. 2 官僚体制: 韦伯理论视角

4. 3 治理模式: 一个”控制权”理论

5. 4 运动型治理机制


第二单元: 国家治理逻辑与政府行为

6. 5 政府内部上下级谈判

7. 6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

8. 7 “拼凑应对”: 多重逻辑下的基层政府行为

9. 8 逆向软预算约束


第三单元: 国家治理与中国社会

10. 9 集体债务之路: 官僚制逻辑到社会逻辑

11. 10 多重逻辑下的村庄选句

12. 11 无组织的利益和集体行为

13. 12 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未来